1学科成立时间:1946年12月
2学科组成:眼科门诊及病房、教研室、实验室、全国低视力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和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视力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
3学科学位授权点情况:1981年成立硕士点,1986年成立博士点,目前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8名。
5学科的基本情况: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始建于1946年,经过6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天津市教委重点发展学科。本学科共有病床34张,医护人员37人,可提供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尤其擅长屈光不正准分子激光治疗、白内障、青光眼、复杂眼外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眼前部肿瘤、斜视、眼部整形等疾病的手术治疗。
6临床科研特色:
60~90年代,眼科建立了视觉生理实验室和眼科生化实验室,先后在《中华眼科杂志》、《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袁佳琴主编的《工业眼科学》、《裂隙灯检查学》,王延华主编的《眼与全身病》在眼科界具有很大影响。
1987年治疗白内障药物“内障清”眼药水获中、美、英三国专利,现在已正式投产应用于临床;1989年《TBC-1型中心视野分析仪的研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获卫生
...(查看科室全部简介)
部和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年冷冻治疗眼前部肿瘤获得了朱宪彝科学基金奖;1995年《中心视野体积计量法和中心视野立体分析仪》获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1997年《CS2中毒大鼠视网膜超微结构及视觉电生理学的研究》获天津市科委科技成果奖;2004年《严重眼外伤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2001年0~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临床与基础的研究》、《内障清的制备和对老年性皮质性白内障疗效和治疗机理的研究》均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十年,在国外期刊、中华系列期刊、核心期刊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其中SCI收录5篇,天津市卫生系统引进应用新技术填补空白项目17项,承担天津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5项、天津市教委自然科学基金3项、部级(中残联)课题3项、天津医科大学科研基金4项、天津市卫生局科研基金2项。主编、参编专著9部,副主编规划教材《眼科学(案例版)》1部。
7临床医疗优势、特色:
眼科建科之初,1953年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开展角膜移植手术,1958年开展眼内异物定位及取出术,挽救了不少失明患者。1956年,在王延华的主持下创建了眼科病理室,积累了宝贵的眼科病理资料,并为全国培养了大批眼科病理人才。
60年代初,应世灏医师主持建立实验室并在赴宁夏工作前后潜心研究治疗白内障药物,于1971年获得成功,在河南、浙江等地进行临床观察取得满意疗效。宋国祥等医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眼眶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张福昆医师亦在国内率先开展低温治疗各种眼病,特别在冷冻治疗眼前部肿瘤包括恶性肿瘤方面,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其他常规手术,例如虹膜嵌置术治疗青光眼,球内异物定位及取出术,复杂眼外伤的处理,视网膜脱离手术等均在国内处于重要地位。80年代初期,开展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眼底病的诊断治疗水平。1986年9月,在国内率先开展白内障显微手术,将白内障的手术由原来的单纯囊内摘除及普通囊外摘除改进为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同时,开展眼科显微手术治疗青光眼和眼外伤,其中青光眼主要开展小梁切除术和周边虹膜切除术,而眼外伤的疗效由于显微手术技术的引进有了很大进步。眼眶病的诊断和治疗在此期间迅速发展,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在视网膜脱离手术处理上,术式包括巩膜缩短术、巩膜外垫压和巩膜层间电凝等,效果显著。在小儿眼科领域开展斜视矫正术,弱视训练等。
1992年,在史秀茹医师的主持下,引进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治疗近视屈光不正。在此基础上,1996年3月成立近视眼治疗中心,引进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散光等屈光不正,并且自1998年6月开展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2001年正式开展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了万余例屈光不正,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多项治疗方法在天津市为首次开展,填补了卫生领域的空白。2005年设备更新后开展虹膜定位及波前相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治疗屈光不正,在此领域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此外,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和透明晶状体摘除治疗高度近视,角膜接触镜治疗小儿发展性近视等手段,使屈光治疗手段更为丰富。1993年,许瀛海医师开展了眼底病激光治疗,使更多眼底病患者获得救治。1997年5月,成立总医院眼科中心及中美天津眼底病手术治疗培训中心,开展了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角膜移植术治疗眼表疾病等新技术,使眼科疾病的整体治疗水平提升到新的台阶。尤其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在全国达到领先水平。
8主要科研方向:
眼外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青光眼流行病学调查及致病基因研究
白内障药物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9学科在国内及天津市的学术地位:
专 业 水 平 优 势 地 位
玻璃体视网膜 高 增殖糖网、复杂眼外伤及视网膜脱离 国内领先
眼表疾病和屈光手术 高 较早开展,病例数多,引进波前相差引导虹膜定位个体化切削 国内领先
白内障 较高 药物治疗、填补多项新技术空白 天津市领先
青光眼 较高 不明显 天津市领先
斜视弱视和小儿眼科 中等 尚无 起步阶段
眼整形 中等 尚无 起步阶段
10学科员工情况:目前共有医护人员37人,其中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11人,初级职称14人。现有博士学位者2人,博士在学2人,硕士学位者9人。
11学科的历史: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作为天津市教委重点发展学科始建于1946年12月,在五官科负责人耳鼻喉科专家王世勋教授的领导下,袁佳琴医生具体负责眼科日常工作。1951年天津市筹建天津医学院,将总医院更名为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任命袁佳琴和赫雨时分别为眼科正、副主任,当时还有杜文瑞、宋守道、王延华、张莲静、张南鹤等医师,设病床16张,每年收住院治疗300余例。
自1954年,高应弼、应世灏、宋国祥、张福昆等医师相继进入眼科工作。1969年,袁佳琴、应世灏等赴宁夏支边工作,王延华任眼科第一副主任主持工作(1972年任科主任),宋国祥、张福昆为副主任,病床增加至24张。1983年袁佳琴教授返津继续担任眼科主任。1986年9月,开展了我国首例现代白内障显微手术。1987年,应世灏、张福昆分别任科室正、副主任。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8名,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师9名。1988年史秀茹担任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
1989年,眼科搬迁至南楼,病床扩增至26张,医师为22名,护士为10名,技术员4人,年收治患者600余例。1996年成立近视眼治疗中心。1997年,史秀茹任眼科主任,许瀛海任副主任,1998年颜华任副主任。1997年成立总医院眼科中心及中美天津眼底病手术治疗培训中心。2000年,颜华任眼科主任,许瀛海任副主任。主任医师6名,副主任医师5名,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师3名。在此期间,屈光手术、白内障超声乳化和玻璃体切除手术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国内先进,天津市领先。2000年以来,眼科积极参与残疾人康复事业,在“视觉第一,中国行动”中,赴内蒙古、新疆、四川、宁夏、安徽和西藏等地区为白内障失明患者实施复明手术,并宣传普及防盲工作。2002年国务院残工委授予眼科“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2年9月全国低视力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在总医院成立,颜华任中心主任。2004年,颜华任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副院长。2006年12月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视力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在总医院正式成立。2007年颜华任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
12学科的国内、外交流:
本学科重视国内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眼科专家谢立信教授多次到眼科讲学、查房、手术演示、带动了眼科角膜移植技术的开展。多次承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班,国内著名眼科专家董方田、马志中、张卯年、郝燕生、周朝晖、孙心铨、徐亮、张舒心、吴玲玲、庞国祥、甘晓玲、陈有信等曾到眼科进行讲学或手术表演。历届全国眼科年会以及全国中青年眼科学术会议均有数篇论文参加大会发言,并有多名主任医师参加权威国际大会,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经验,努力使临床研究保持国内较高水准。
13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
1981年成立硕士点,1986年成立博士点,目前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8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50名、博士研究生3名。先后选派青年医护人员到青岛眼科研究所、广州中山眼科中心、北大医院、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和北医三院等全国知名学府医院眼科学习。3名医生分别去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印度等国进修学习眼科临床及基础专业,回国后开展了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每年培养进修医师2~3名,现已近百名遍布全国各地,许多已成为当地眼科带头人。恢复高考以来,承担了天津医科大学五年制《眼科学》授课和见习实习等教学工作,并于1980年起承担七、八年制教学。2002年开始承担天津医科大学国际学院留学生《Ophthalmology》授课及见习工作,同年被评为天津医科大学留学生精品课程。2004年由颜华教授主编的卫生部视听教材《眼内手术基本操作技术》获得天津医科大学教学成果优秀奖。
14学科的学科带头、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介绍:
颜华,男,42岁,中共党员,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常务副院长、眼科科主任、中华眼科学会第七、八、九届委员、中国眼科医师协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华眼科学会防盲学组委员、全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理事、全国低视力康复技术指导中心主任、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眼科学》(案例版)副主编、《中华眼科杂志》编委。曾留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眼科。多年来从事医教研和管理工作,先后荣获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国家级先进个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天津志愿服务之星”、天津市“九五”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个人、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天津市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天津市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天津市“十五”立功先进个人、卫生部优秀基层眼科医生、天津市市级优秀教师、天津医科大学德高医粹青年先锋奖等荣誉称号。
颜华同志努力推动先进的玻璃体切除手术技术在我市的应用,每年完成玻璃体视网膜手术150余例,在治疗复杂眼外伤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作为硕士生导师,已培养硕士生21名,协助指导博士生3名。近年来主持各级科研课题近20项,包括天津市科委课题1项,部级课题3项,天津市卫生局课题2项。填补天津市新技术空白项目10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40余篇,SCI收录5篇。主编、参编著作8部。
颜华同志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组织、参加每年6月6日“全国爱眼日”活动,深入社区、视力障碍学校、老年公寓和儿童福利院为视力残疾儿童和患者查体,并免费为适合手术的残疾患者实施复明手术。组织并参与大型眼科义诊和防盲讲座。2000~2003年作为“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国家医疗队队长,组织带领眼科医生和护士,远赴内蒙古、新疆、四川、宁夏和安徽等地,为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每次均超额完成中残联交给的复明任务。作为眼科专家颜华同志先后参加2001年中国0~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以及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持制定视力残疾评定标准,培训全国各省师资和指导现场调查等工作。
(隐藏科室简介)
该科室专家出诊情况